1 欧罗巴的寒夜与异动2045年7月16日,木卫二,“欧罗巴之眼”基地。
循环通风系统持续发出低沉的嗡鸣,如同林启记忆中老家墙角那只不知疲倦的蟋蟀。
他坐在生物观测舱的旋转椅上,指尖轻捏一块麂皮,细致地擦拭着相框玻璃——照片中,苏晚身着白色实验服,立于中科院天文台的穹顶之下,她的笑容比身后的银河更加璀璨。
相框边缘的金属已被太空辐射侵蚀出细密锈迹,恰似他们之间被三年星际距离拉长的思念,弥漫着难以消散的涩意。
“林博士,三号舱的藻类培养样本需要更换营养液了。”
通讯器里传来陈曦的声音,带着刚醒时的沙哑。
这位24岁的工程技术人员是基地最年轻的成员,总喜欢缠着林启讲述地球的故事,尤其是江南春雨的细腻。
林启将相框收回胸前口袋,指尖在冰凉的金属舱壁上轻叩:“收到,十分钟后到。”
起身时,膝盖传来一阵微痛——那是去年在月球基地执行任务留下的旧伤,在木卫二的低重力环境中,反而比在地球时更常发作。
基地悬浮于木卫二表面一万米高空,透过双层防辐射舷窗望去,唯见一片无边无际的冰原。
冰层呈现出死寂的灰蓝色,偶有陨石撞击形成的环形山,在恒星微弱的光照下泛着森然白光。
这里没有昼夜之分,基地内部依靠人工照明模拟地球的节律,此刻正值“深夜”,多数舱室的灯光已调至最低,只有中央控制室和几个关键实验室仍亮着。
林启穿过狭长的走廊,墙壁上的指示灯每隔三米闪烁一次,绿色光晕在他身后拖出长长的影子。
走廊两侧舱门紧闭,门上贴着队员们的照片和家乡风景:张毅指挥官的合影摄于航母甲板,背景是呼啸而过的战机;赵坤的照片中是昆仑山冰川,据说是他地质考察时所拍;李敏的相片则是一片金黄油菜花田,她说是江西老家的春日。
唯独林启的舱门上,贴着苏晚的单人照。
三号舱的藻类培养室内,培养罐整齐排列,其中的蓝藻发出微弱荧光,宛如一群被囚禁的星辰。
林启穿上无菌服,打开培养罐取样口,一股略带腥味的气体飘出。
他用吸管吸取少量藻液,滴在显微镜载玻片上,目镜中立刻显
最新评论